当传统村落遇上旅游,该如何保护开发?

      据住建部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年期间,我国自然村从365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括大量的传统村落。2014年,现存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其中一种普遍性的选择就是与旅游相结合。

      传统村落一般形成较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但建筑本体构造相对脆弱,修缮修复技术较复杂,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寻找其中的平衡点,让传统村落保得住的同时活起来,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形势和现状,在综合时代发展、政策机遇、文化保护、旅游开发背景下,笔者认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名录保护,规划开发

      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地域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对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进行甄选和认定,争取列入名录,加以保护。根据传统村落文化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集群式保护和规划,将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记忆、农耕文明、乡风习俗等进行分档归类,记录成册,梳理保护村落格局肌理,划分传统村落保护区与可开发利用区,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做有针对性的规划,维护好每一个村落的个性。

      二、文旅互兴,产业融合

      传统村落是“活着”的遗产,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重属性是村落异于现代都市的最大特色和吸引力。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文旅互融互兴,是增强旅游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但不能滥用传统文化。在“旅游+”时代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首,以传统村落为核心吸引物,充分考虑利用传统村落周边的农业、手工业、林业、水利、商业等资源,通过构建城旅融合、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林旅融合、水旅融合、牧旅融合、医旅融合的新兴产业模式,形成扶持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三、深挖文化,提炼特色

      传统村落应从目前浅层面的观光旅游向深层次的多元文化体验转变,尤其是向生活文化体验转变。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在传统村落开发之前,应对村落现存的、原有但已消失的各类建筑、文物、器具、格局等文化载体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特色。结合传统村落其他资源产业,开发具有主题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提高传统村落旅游的品位和格调,打造高端化、品牌化的古村体验旅游产品。

      四、新旧共存,宜客宜民

      由于交通、居住、环境设施落后,大量村民迁移或外出务工,致使村落无人居住,逐渐变成一座座没有“魂”的“空心村”或“空巢村”。因此,传统村落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村落环境进行修缮维护,完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留下本地民,吸引外来客。以新旧共生的理念,在传统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中巧妙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在传承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低调融入现代创意艺术文化,为传统村落注入时代活力,同时延续传统文化及艺术的生命力,维系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外来与本土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

      五、乡村创客,众筹经营

      传统村落的独特气质和生活方式是吸引文化型、艺术型、创意型人才和企业将创意、技术和资金投入开发的关键。传统村落不需迎合外来游客去改变自身传统建筑格局和风貌气质,相反,更要竭力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和生活精神,以个性化的姿态迎接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到来。各级政府应协助乡村创客进行村落资源、产品业态的梳理整合,从政策、金融、设计、运营、营销、后台数据管理等各方面协助乡村创业者按照规划设计,分期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升乡村创业成功率。同时通过乡村众筹、创客投资等方式,使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理念更好地与现代理念技术接轨。

      (作者:关秋红   编辑:潘杨华)  



扫二维码
关注七颗星

24小时业务专线

0773-8983162